我国正在编制第一部关于3D打印技术的产业发展规划。
近日在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、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、渭南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“3D打印与生物医疗器械产业化推进会”(以下简称“推进会”)上,工信部副部长苏波透露,工信部正在牵头制订《国家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推进计划(2014-2016年)》(以下简称《推进计划》),进一步推进增材制造技术的产业化发展。
所谓增材制造技术(Additive Manufacturing,AM),即相对于传统的材料去除(切削加工)技术,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,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黏合材料,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。这是一种“自下而上”的制造方法,也被称作3D打印、快速原型、快速成形、快速制造等技术。
《推进计划》由工信部、卫计委、国家食药总局和科技部等多个部门联合制定,征求意见稿已经完成,有望年内出台。
康奈尔大学机器人(35.800, -0.02, -0.06%)研究专家胡迪·利普森(Hod Lipson),对21世纪经济报道介绍,3D打印技术现在还处于最初始的原点。从比例上看,相比全美2000亿美元和全球1万亿美元左右的传统大型制造业,现在所有与3D打印相关的产业大概只有25亿美元,还不到传统制造业的1%。比重虽然小,但现在以每年25%的速度增长。按照这个计算,可能需要10到20年才能达到相当于传统制造业10%-20%的体量。
国内完成首例3D打印椎体治颈椎肿瘤
实际上,这并非一种全新技术。在推进会上,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介绍,3D打印技术诞生26年来,其设备和服务都保持年均27%的增长速度,成为“十大增长最快工业之一”。2013年,我国3D打印装备与服务的销售收入约12亿元。
苏波强调,3D打印经过20多年发展,已在全球范围内形成较为完善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,应用领域和范围持续扩大,产业规模快速增长。目前,3D打印技术已经在医疗模型、个性化医疗植入物、仿生组织修复、手术器械、药物试验等医疗领域获得初步应用,未来或可用来制造活体组织和器官。
在推进会上,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焦红介绍,目前,基于金属粉末和医用高分子材料的3D打印技术工艺已进入临床应用,美国和欧盟3D打印的钛合金髋臼杯、椎间融合器等产品已上市。
焦红进一步指出,我国部分成果已达世界领先水平,例如清华大学利用研发的细胞3D打印技术,在世界上首次构建出体外三维肿瘤模型。今年8月,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应用3D打印技术制造出国内首例人工定制枢椎,成功用于病人恶性肿瘤治疗。
3D打印及医疗器械为发展重点
苏波透露,工信部正在牵头制订《推进计划》,进一步推进3D打印技术的产业化发展。
苏波指出,3D打印技术在医用方面的前景大、市场广,但截至目前,我国总体还处于试用阶段,造价贵、速度慢、精准度不高,临床应用很少,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这方面的体制机制。工信部将加大对3D打印产业方面的扶持和协调力度,将3D打印及医疗器械的发展作为后期的发展重点,加快研发和产业化,力争在2016年完成3D打印技术在新药研发方面的应用。
同时,苏波透露,下一步,工信部将积极与卫生计生委、国家食药总局协作配合,加强对医用3D打印技术发展的指导协调,在产品和关键技术开发、产业化、注册审批、临床应用等方面形成工作合力。
3D打印及医疗器械为发展重点
首先,着力突破医用3D打印专用材料。依托高校、科研机构开展医用3D打印专用材料特性研究与设计,鼓励优势企业从事3D打印专用材料研发和生产,针对医疗领域需求,突破天然医用材料、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、生物活性陶瓷材料和医用金属材料等一批医用3D打印专用材料。
其次,重点研制一批医用3D打印装备。重点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仿生组织修复支架3D打印装备、医疗个性化3D打印装备和细胞活性材料3D打印装备。
再者,大力推进医用3D打印装备的应用示范。完善医用3D打印装备在产品分类、临床验证、产品注册、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政策法规。
第四,加强医用3D打印人才培养培训。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建立医用3D打印技术临床应用研究中心,鼓励临床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进行研究探索。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、临床应用研讨会,加强医用3D打印学术交流,分享临床应用典型病例。
来源:21世纪经济报道